下午就要回台灣了,把握回台前的一點點時間,將金城鎮的古蹟重點式的巡禮一番…
邱良功母節孝坊
邱良功母節孝坊,已有200年歷史,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(1812年)。牌坊的高度超過10公尺,是一座「四柱三間三層」的石造牌坊,以高級的泉州花崗白石作為柱樑結構材料,以墨綠青斗石為其間的雕刻材料,雕工精細,有「台閩第一坊」之稱,位在金城鎮莒光路一段。
下午就要回台灣了,把握回台前的一點點時間,將金城鎮的古蹟重點式的巡禮一番…
邱良功母節孝坊
邱良功母節孝坊,已有200年歷史,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(1812年)。牌坊的高度超過10公尺,是一座「四柱三間三層」的石造牌坊,以高級的泉州花崗白石作為柱樑結構材料,以墨綠青斗石為其間的雕刻材料,雕工精細,有「台閩第一坊」之稱,位在金城鎮莒光路一段。
不去太武山朝聖「勿忘在莒」和沒去「莒光樓」登樓,都不算到過金門,趁著回台前還有幾個小時,直接從金寧鄉來到金城莒光湖旁的莒光樓。
莒光樓的興建主要為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之英勇官兵事蹟。民國41年(西元1952年),由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將軍策劃興建,建築師沈學海設計~『設計概念延續「民族形式」的作法,以正統的、古典的建築形象,豎立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。這幢建築轉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樓上的「十字型」作法,將傳統塔樓置於現代建築的基座上,平面格局與屋頂形式亦仿紫禁城角樓,既允許四面八方的凝視,也適合居中登高眺望,可視為不折不扣的地標建築。』
會走進雙鯉自然中心,是想發現鱟的蹤跡。鱟現今仍保持三億年前出現的原始樣貌,因為海岸的開發已很難見到,倒是金門在金寧鄉西北邊闢有鱟的保育區,可惜出門時功課沒做好,所以走進「雙鯉溼地自然中心」,希望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鱟跡。
雙鯉溼地自然中心位於古寧頭雙鯉湖畔,民國89年落成啟用。中心前有一個立碑「馬夫淚」。好奇的看完碑文…,這是另一個讓人悲淚涔涔歷史的記錄:「八年抗戰,日軍棄守金門時,強拉金門人和馬匹馱載輜重,沿途被盟軍掃射,馬伕傷亡慘重。當年村民正於此地揮淚別父牽著愛馬涉水而去。此地適有石狀如泣血淚滴,乃立竭以記之。」
民國38年,共軍趁黑夜襲擊金門,與國軍在金門西北方的瀧口、林厝、古寧頭展開三天三夜的激戰,最後共軍登島作戰以慘敗收場。為了紀念這場古寧頭的勝戰,特別在昔日戰場的遺址上建了「古寧頭戰史館」,於民國73年落成,佔地約200坪。
進入古寧頭戰史館前有一段林蔭大道,在戰時是戰車的通道,中間處設有一「反空降堡」。民國38年,為了防範共軍來襲,在金門主要道路交叉處設置反空降堡,功用是在各道路交叉口監控,並兼具防空降的功能。
北山古洋樓位於金門島西北邊的金寧鄉,是古寧村北山聚落李金魚出洋菲律賓生意有成後返鄉興建的,洋樓中西合璧為當時北山聚落中最豪華的大宅。金門開放觀光之後,這古寧頭戰役中最鮮活的歷史現場,成為金門最熱門的見證景點之一。
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,國共雙方在北山聚落展開激烈的巷戰,火網交織,聚落成了殺戮戰場,由於死傷慘重,至今靈異事件仍迭傳。北山古洋樓曾為共軍的臨時前進指揮所,在砲火中被炸成斷垣殘壁,密密麻麻的彈痕令人怵目驚心。
原本只把慈湖當作是前往古寧頭的路過,驚艷慈堤旁潔白的沙灘上黃花開滿地,襯著整齊排列的戰車與藍天碧海相輝映!這醉人的景象叫我停下了腳步…
金門遊的第二天住在金寧鄉慈湖路一段的長鴻商務飯店,飯店位於六樓的景觀餐廰可以遠眺小金門和廈門。吃完早餐就沿著飯店門口的慈湖路往慈湖、古寧頭出發。
沙蟲、千佛手、海鋼盔是金門特有的怪怪海鮮,到金門一定要點金門特有的海鮮來吃吃看!
這一天真是行程好充實的一天~一早遊水頭聚落、水頭碼頭、茅山塔,到北門、古崗湖、古崗樓、翟山坑道和金門酒廠、乳山遊客中心,下午登太武山訪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、倒影塔和「毋忘在莒」,接著是馬山觀測站、榕園、八二三勝利紀念碑、八二三紀念館,此時早已飢腸轆轆,金門靠海,當然要找海鮮好好的犒賞自己一番。
來到金湖鎮的「阿芬海產店」,小鳥胃實在吃不了太多東西,所以只點了金門有名的廣東粥,另外在沙蟲、千佛手和海鋼盔中選擇了千佛手。
離開馬山觀測站,下一個目的地是榕園和八二三戰史館。從馬山沿著光華路二段、一段接環島東路二段,經過八二三戰役勝利記念碑,順著黃海路接士校路,繞著太湖邊就能抵達太湖湖畔之榕園、八二三戰史館和俞大維先生紀念館。
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座落在環島東路二段、三段和黃海路交叉路口的鵲山圓環上,這裡是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落彈量最高的地方。
馬山觀測站位於金門金沙鎮最北端,為金門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。當年對峙時,是監測對岸、心戰喊話和文宣空飄的重要據點,有「天下第一哨」之稱。這裡也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當年藉由籃球「叛逃」大陸的所在。
馬山觀測站入口旁的海岸沙灘上,仍佈滿不少反登陸樁(軌條砦),漲潮時,向海伸出的尖軌可以有效卡住敵船防止登陸,在國共爭戰期間,這是重要的海岸防備。現在,依附在反登陸樁上的野生蚵仔則是漁民的最愛。
最早對金門的認知,來自於小時候課本裡「毋忘在莒」四個大字,這四個大字就刻在金門的最高峰太武山上,由於山的形狀有如武士的帽子,所以叫作太武山,海拔253公尺。
拿著金門國家公園導覽圖,車程的盡頭來到太武山腳下「金門陣亡將士安息地」,前面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,後面是忠烈祠,整潔寧靜的園區紀念當年犧牲捐軀的先烈將士們。